本文系“圈阅”公众号独家稿件
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每当中国人说起鲁迅或他的作品欧洲篮球强队相互碰撞,擦出激烈火花,就像英国人谈论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总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在毛主席眼里,他的骨头是凯发k8国际最硬的,这是1937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一周年,毛主席在纪念大会上的演讲稿《论鲁迅》中说过的,主席称先生为中国第一等圣人,说他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毛主席和鲁迅没见过面,没通过信,但他俩却互为知己。1936年,鲁迅从去过延安的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口中得知欧洲篮球强队相互碰撞,擦出激烈火花:毛主席已经带领红军完成欧洲篮球强队相互碰撞,擦出激烈火花了长征,到达了陕北,他十分高兴,不顾病重亲笔写了一封电报。也是在同年10月,毛主席收到了鲁迅先生寄来的亲自编写的瞿秋白文集《海上述林》和一只金华火腿。
不久后鲁迅去世,主席连发四封电报并要求国民政府为先生的遗体举行国葬。先生去世后,毛主席用鲁迅的名字命名了三所单位:鲁迅图书馆、鲁迅师范学校和鲁迅艺术学院。
一个文人与一种艺术
1936年,鲁迅和木刻青年林夫、曹白、白危、陈烟桥在一起(沙飞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溘然长逝。宋庆龄得到消息后悲痛不已,立即赶到鲁迅家里,和蔡元培、冯雪峰等人组成治丧委员会,并亲任治丧委员会主席。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幸而有宋庆龄的参加,‘当局’才不敢肆意阻拦。她在鲁迅葬仪上讲话说:“鲁迅先生是革命的战士,欧洲篮球强队相互碰撞,擦出激烈火花我们要承继他战士的精神,继续他革命的任务!”为纪念鲁迅和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11月7日陕西省保安(今志丹)县在举行团干部培训开学典礼时,将(八九月筹建的)中央团校更名为鲁迅青年学校。
其实,作为中国20 世纪现代思想解放先驱,鲁迅一生创作并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或许是过于耀眼的文学成就人们忽略了他对中国现代美术史作出的贡献。
实际上,鲁迅在美术方面投入的精力不亚于文学。作为“中国版画收藏第一人”,他收藏了近两千件世界各地的版画,并将西方版画艺术与美术理论介绍给中国。鲁迅选择版画作为启蒙工具,使版画承担起“改造国民性”的责任,对于新兴版画来说,鲁迅是诚挚的批评者、传播者;对于鲁迅来说,新兴版画是他实现个人理想的另一个途径。鲁迅与版画——一个文人与一种艺术,在新旧交替的特定时代擦出了情缘的火花。
鲁迅说过,“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始于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刻,是清末发现于敦煌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7年)木刻本《金刚经扉页•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图(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比欧洲最古老的木刻画《圣克利斯朵夫图》(公元1423年)要早五百多年。
欧洲版画正是受到中国木刻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他们制作的木刻纸牌、文学插图受东方木刻影响很深,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兴起铜版和石版。所以说,中国是木刻之乡,也是版画艺术的摇篮。
[德国]梅斐尔德《你的姊妹》插图之一2 4×18cm木刻1930年
在现代版画中“木刻”和“版画”几乎是等同概念的。当我们说版画的时候,如果不特别指明是铜版、石版画,那就是“木刻”的意思。说起“木刻”就指的“版画”,尤其在中国,铜版和石版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
[苏联]克拉甫兼珂《静静的顿河》插图之二 16.4×11.3cm木刻 1934-1936年
鲁迅是我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开山。我国的新兴木刻正如鲁迅所言:“是取法于欧洲的”,他在考察中外美术运动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实际和革命需要出发,认定“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中国版画收藏第一人”
鲁迅认定版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这也是先生晚年全力倡导这门艺术的原因。据《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编委会统计,目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外国版画藏品共1673幅,分别以欧美、苏联和日本版画原拓内容为主。日本版画总数达千幅左右,远超过德国版画的四百余幅,后被《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编委会整理成《日本版画卷》上下两卷。在《日本版画卷》下卷中再次出现了永濑义郎的两幅作品——《裸妇》与《上强罗》。两幅木刻作品皆来自山口久吉主编、日本神户版画之家编印的《创作版画》,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鲁迅藏永濑义郎《裸妇》 黑白木刻 ,收录于《创作版画》 第六辑,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鲁迅藏永濑义郎《上强罗》 黑白木刻,收录于《创作版画》第十二辑,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鲁迅虽然收藏日本版画数量很多,但为什么迟迟不翻印介绍给中国木刻青年呢欧洲篮球强队相互碰撞,擦出激烈火花?一个主要原因:即日本版画的内容从题材和色彩来看,都不具备充分的革命性。鲁迅相信,版画作者应当是进步的、反战的、革命的,他们的作品才能是批判和革命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就像他尊重推崇的德国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版画《牺牲》:双手怀抱婴儿的母亲。
1931年9月20日,刊于《北斗》杂志创刊号上的珂勒惠支黑白木刻版画作品《牺牲》。
鲁迅在1931年9月20日《北斗》杂志创刊号上刊登了珂勒惠支系列木刻作品《战争》,其中便有这张《牺牲》,这是他为纪念柔石等“左联”五烈士而特意选刊。
《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一书的编者李允经在全书总序中指出:1.珂勒惠支的作品是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们悲哀、呐喊和战斗的艺术;2.她的作品“愈看,也愈觉得美,愈觉得有动人之力”;3.她以女性艺术家身份震动男性主导的现代艺术界;4.她擅长使用不同的版画材料,铜板、石板、木板并举,是中国青年版画集的良师益友。而最后一条是鲁迅最看重的,因为其与青年直接相关。
回溯鲁迅1906年在仙台“弃医从文”的醒悟:学医救不了中国,他当时正在观看并受到刺激的正是日本取材于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一些日本“战争美术”作品。7年之后,鲁迅在当时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发表的文章《儗播布美术意见书》中首次指出,“美术”之概念来自日语。他将日语中的“美术”引入我国。除组织“木刻讲习会”、为中国青年木刻家翻译日本美术教师内山嘉吉等人的木刻技法之外,还将从日本推介过来的“美术”当作中国人了解西方美术的一个重要窗口。
早在1927-1928年,鲁迅翻译了日本美术史家坂垣鹰穗的《近代美术史潮论》,随后在1929年和1930年分别翻译、编选了《近代木刻选集》与《新俄画选》。鲁迅正是这样通过翻译和编辑工作向中国介绍欧洲版画的发展状况。
鲁迅与一八艺社成员合影
新兴木刻运动在版画界被认定为是从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的木刻讲习会开始。讲习会开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培养了一批新兴木刻的骨干,他们回到各艺术院校里组织起木刻社团,以学校为单位逐渐将新兴木刻运动的“星星之火”聚集起来。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一八艺社”1929年成立,这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木刻团体之一,当时参加的成员有胡一川、夏朋、张眺、于海、陈广、陈铁耕等。同年5月,举办了第一次展览,被视作新兴木刻版画的第一次公开展出。鲁迅为展览出版的画册作序。
据《鲁迅日记》记载,他耗费大量心血搜求和引进外国版画,藏品量惊人,所耗金额巨大。除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订购外, 还先后委托在德国留学的徐诗荃(梵澄)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法国留学的季志仁、陈学昭,在苏联工作的曹靖华和寓居苏联的德籍美术评论家艾丁格尔以及日本友人内山嘉吉、山本初枝等人替他大量购集外国版画书刊、画册和名家的版画原拓。他给徐诗荃汇款千元以上,给曹靖华写信百封之多,都是为搜求外国版画。
大量介绍外国版画的是他,编印我国古典版画遗产的是他,扶植新兴木刻社团的是他,指导青年创作并创立版画理论的也是他,他是我国版画界一致公认的导师。
另一种人的动人之力
鲁迅一生游历多地,从绍兴东昌坊新台门降生,到前往日本留学,再到后来奔赴浙江、北京、广东等地谋生,最后晚年寓居上海,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鲁迅的人生始终与城市紧密相连。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过,城市会把记忆、灵性与存在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并写进巷角、窗栏、台阶和旗杆,每一道印记都是时光雕刻留下的痕迹。
1931年鲁迅开始收藏苏联木刻原拓,曹靖华是其间的桥梁。鲁迅在编印《引玉集》时,是根据1934年之前所收到的苏联版画原拓选印成书,收入作品59幅,共60图。
1934年,鲁迅因校印曹靖华所译的《铁流》,很想找得该书的木刻插图,而他当时正全力倡导现代版画运动,渴望广泛介绍苏联版画,便写信给曹靖华,托其觅购。曹靖华回信说苏联版画家们表示作品不收取报酬,只希望鲁迅能寄送一些宣纸,因为印版画最佳者莫过于中国纸。于是,鲁迅便买了大批纸张,寄往苏联,以宣纸这“砖”为我们引来了苏联版画之“玉”。
鲁迅在上海度过人生最后十年光阴,此间,既夹杂着他的心路历程,也涵盖了人情况味,更是先生和版画结下情缘的地理空间,共同构成了鲁迅生命中丰富的精神坐标。鲁迅不单是一位文学大家,更表征着一种文化属性,从他的日常饮食、养花种草、设计封面,到出版策划的图书、版画展,都是他文学艺术生活的真实写照。
鲁迅在上海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沙飞摄)
在近代文学大家中,毛主席最爱鲁迅,在他逝世前几天还在读鲁迅的著作,此时离鲁迅去世已经40多年。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些作品,毛主席不仅自己读,还推荐给身边的人读,在延安困难时期,鲁迅的书对主席来说就是精神食粮,为了看书,经常忘了睡觉。
后来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第一次出访苏联时,就带了几本鲁迅的作品。《鲁迅全集》在1956年完成出版,主席在第一时间让秘书买回了这本书,从而珍藏了一生。196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主席为其连写了两首绝句。在这两首诗中,鲁迅被毛主席描绘成伟大的战士。
2009年,大江健三郎参观北京鲁迅博物馆。
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他急切地把获奖消息告诉乡下的母亲——他的文学启蒙人时,母亲只问了句:“鲁迅老师得过这个奖吗?”言下之意,如果鲁迅活着,还有你什么事。大江只得苦笑着对母亲说:“鲁迅先生在我出生后一年就去世了,就是还活着,也100多岁了,您就容我得了这个奖吧。”
参考文献
1.《鲁迅收藏外国版画全集》编辑手记,李允经,鲁迅研究月刊 1994,第8期
2.1930年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大众艺术,周婉京,艺术设计研究,2022.5
3.抗战版画与民族精神——从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说起,黄乔生,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总第89期
4.鲁迅版画收藏研究,谭静,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5.许广平.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M]//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北 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228.
本文为“圈阅”公众号原创首发。未获本公众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使用。
文中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即刻删除。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